Writing

S.H.A.R.E

aaron_swartz

开源是历史的必然。

每到招新季,我们协会的帐篷都会吸引不少人驻足。倒不是因为对技术感兴趣的这么多,而是看了我们协会的名字–开源协会,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的。“你们是搞环保的吗?”,是学弟学妹们问的最多的问题。

从上世纪80年代,Richard Stallman发起GNU(读作革奴)计划开始,自由软件在全世界技术圈燃起了一场燎原之火。老牌黑客们把传统软件和开源软件比作大教堂和集市,之前集中式、封闭式的开发已经不适用于互联网时代,而点对点、动态的多人协同的开发方式已经诞生了无数像Linux这种史诗级别的杰作。当知道GNU这个缩写的全称–GNU is Not Unix,G就是代表GNU这种递归定义时,我就觉得“真他么酷”。

Free and Share不仅仅是自由软件的主旨,同时也是互联网的精髓。可能由于是最后一批独生子女的缘故,中国九零一代年轻人对互联网的接收能力,甚至超过了互联网的发展速度。当湾湾们还在抢购“大陆没有的”全球第一大零售品牌H&M的时候,大陆的年轻人们已经习惯了出门滴滴,移动支付的互联网+生活。在日韩留学的同学们,回国都怕被嫌老土,社交网络的覆盖速度远高于病毒的传播。

如今的商业模式也从卖实物变成了卖服务,大公司们争相开放自己核心框架的源代码,为了提高自己在开源社区的知名度。共享,这一理念,在共享单车推出后达到高潮。漂流图书馆、分时租赁,互联网让人与人之间的新玩法层出不穷。我们被链接在这么一张巨大的网里,“如果在搜索引擎中搜不到你,其实你就并不存在”。

年轻人们对从属的概念越来越弱。物质方面,我们可以共享房子、车子,精神方面,人们愿意分享知识、想法、歌单。同时,对差异的接受程度,不同的生活方式、不同的文化语言、不同的认知,也越来越高,互联网让中国的年轻人们变得更加优秀。

《奇葩大会》请来了李开复,作了一个简短的关于人工智能的演讲。一辆车90%多的时间是停着的观点,让大家重新开始从自身需要的角度思考,是否可以打破一个家庭要有车有房这种传统观念。无人车进入大家的生活会比你想的要快的多,关于国人素质太低,共享经济无法推行的言论,也自然会被历史湮灭。

机器和人的距离越来越近,物竞天择,一部分人无疑会成为科技发展的牺牲品。机器永远不能代替的是人类复杂细腻的感情,学会接受差异、理解不同,才能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生存。世界正在变得包容和共享,而你还不肯给室友抄作业。